民营企业国际化:几个认识误区与可行路径

2022-08-11 18:46 更新

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实践,已有十多年时间,近五年以来,由于国家“走出去”战略创造的有利环境而获大的进展。绝对意义上来看,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成效显著,但相对意义来看,不能否定如下事实:无论与国有企业国际化进程相比较,还是与民营企业自身发展规模相比较,民营企业国际化成效都不可谓很大。客观地来说,中国民营企业因其从事主体产业特点、制度环境以及经营者素质等因素,国际化不可刻意模仿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的做法,必须另辟蹊径。这里拟就以下问题,发表一点个人看法:(1)如何评价民营企业国际化现状;(2)民营企业国际化方面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;(3)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可行路径建议。

一、民营企业国际化现状评价

近来关于民营企业国际化的报道颇多,而在众多民营企业国际化案例中,浙江民营企业的国际化大有“独占鳌头”之势。民营企业国际化现状究竟如何,发展到了哪一步,得有一个客观评价。这个评价可以三个方面为依据:

第一个是对外直接投资规模,包括绝对规模与相对规模。虽然全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取得了一定进展,但就国际化的关键指标即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来衡量,无论与总体的国家“走出去”战略实施进程相比,还是与国有企业国际化相比,都要逊色得多。国家商务部会同国家统计局在2004年9月发布的首份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》揭示,截至2003年,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334亿美元, 扣除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境内投资主体的反向投资,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332亿美元。这些投资的发起主体,有两个鲜明特点:一个是“中央管理的企业拥有九成以上的投资”;另一个是“国有大中型企业占主导地位,私有企业崭露头角”。同一份统计公报揭示,若按照企业数量比例衡量,则非国有企业占多数,但若按照投资额衡量,则国有大中型企业占压倒优势地位。报告显示:截至2003年底,全国共有3439家企业进行了对外直接投资,其中国有企业占总数的43%,私营企业占10%,外商企业占5%,其余为股份合作制等企业。但私有企业占总投资的比重仅为1%强。即使在私有企业投资“突飞猛进”的2003年,也只占到当年全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.5%。2004年这一格局当无明显变化。

第二个是国际化进程,即企业国际化总体上所处阶段。迄今为止,虽然不乏民营企业嬗变为跨国公司雏形的成功例子,但大多数民营企业国际化,仅进入国际化的第二、三阶段。一般认为,企业国际化须经历四个阶段:(1)“零星出口阶段”;(2)“通过代理商经常出口阶段”;(3)国外设立营销机构阶段;(4)“国外设立制造企业就地制造与销售产品的阶段”。五年前我们的一份研究报告曾经指出,即使在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最快的浙江省,大多数民营企业尚处在国际化的第一、二阶段,少数处在第三阶段,处在第四阶段的可谓凤毛麟角。时过五年,可以做出如下判断:许多民营企业正在尝试国际化的第三阶段,但处在第四阶段的企业依然寥若晨星。

第三个是进行国际化实践的民营企业状况。民营企业国际化近年涌现出了一些较有影响的企业,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在近一两年的企业跨国并购中,中国民营企业大有先声夺人之势,涌现了浙江万向与华立、北京京东方与联想等较有影响的并购案例。一时间,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成了经济界的热门话题。然而,客观地来分析,除了联想而外,其他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多半带有“雷声大雨点小”的征兆,并购案值一般也就几千万到1亿美金不等。不要说与国际上近些年一般并购案值规模不能相提并论,就是与国内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跨国并购与对外投资,也不可同日而语。像中石油、中石化、首钢、宝钢、中远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,跨国投资动辄数亿乃至十几亿美元,相形之下,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显得小而又小。即使民营企业国际化声势最大的浙江省,民企对外直接投资项目平均规模,也仅有20多万美金。

综合上述各方面的信息,可以得出结论:中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依然处在尝试阶段,这一点必须有个清醒的认识。

二、民营企业国际化:几个认识上的误区

第一个误区是:认为民营企业也是“走出去”国家战略所依托的主体企业或“国家队”之一,因此对政府战略与政策支持期望值过高。我们知道,中国政府在刚跨入新世纪之际,就推出了“走出去”战略,这个战略的确是作为国家战略推出的,意在推动中国企业国际化,目的在于“利用两种资源、两个市场”,为中国经济在21世纪的发展开辟新的空间。五年来,为落实“走出去”战略的实施,推动中国企业的国际化,国家有关管理部门,沿海“有条件‘走出去’的区域”政府,先后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性政策措施。但客观地来说,无论是国家“走出去”战略也好,还是支撑该战略的相关政策措施也好,给予民营企业国际化的支持或激励,都可谓微乎其微,与民企及关注民企发展与国际化进程的各方的预期相去甚远。在笔者看来,民营企业国际化不应对国家战略与政策太多的企盼。原因是两方面的:一方面,在国家“走出去”战略所依托的企业中,民营企业并未被纳入“主要企业”之列。2000年推出的“走出去”国家战略曾明确提出,跨国投资与跨国经营“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”。五年多来的“走出去”战略实践,也大体贯彻了这个精神,国有大中型企业事实上主宰着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。在此情形下,要期待国家“走出去”战略给予民营企业特殊照顾,显然是不现实的。另一个方面,就产权性质与企业决策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分析,产权非国有的民营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,国际化决策本质上从属于企业家及投资人的私人利益,而非公共利益,理论上来看,国家“走出去”战略首先着眼于国家利益,国有企业与此利益一致(同样是理论上的)。因此,这种战略下的企业国际化支持性政策,不可能过多地考虑民营企业的利益。民营企业国际化的有利国内政策环境,只能靠经济体制改革创造。实际上,一般市场经济国家虽然私有企业主宰,但企业国际化的政府政策大多取中性乃至中性偏限制型的,而非一味鼓励型的。

以上内容是否对您有帮助:
App下载
App下载

扫描二维码

下载App

公众号
微信公众号

公众号